公众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现状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不令人乐观。
人们的环保知识还比较有限。在环保知识测试中,共13道环保知识题,每题1分,总分为13分。结果,人均得分仅为2.8分,城市情况稍好些,人均4.5分,而农村人均得分更低,只有2.4分。人们环保知识的不足还表现在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概念不清上,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环保概念较为模糊,34.8%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竟然还停留在环境卫生的层面上。
与环保知识相比,人们对环境污染原因却有着较准确的认识。本地环境污染的成因,33%的人认为是“经济发展速度过快”,55%的人认为是“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67%的人认为是“人们的环境意识差”。应当说,这三种因素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而环境的恶化常常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高达46%的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完全对立了起来,不知道还有第三条路可走———既发展了经济也有少数人已进入中势阶段的后期,甚至是强势阶段。这种整体上公众环保意识较弱的状况造成了他们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在这一调查中,高达65.9%人呈“低度参与”状态,仅有8.3%的人为“高度参与”,这表明,真正形成公众共同参与环保的局面还有待时日。结果还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水平越高,表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间具有良性互动关系。
从法律角度看,公众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只有极少的人选择了“法律不健全”。近年来,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人数比例不足4%,但当工厂噪声影响个人生活时,选择“找厂方交涉”的比例猛增至44%。说明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了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影响公众环保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20多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各种环保民间组织与环保志愿者也以多种形式推动环境保护,如自然之友、地球村、绿家园等环保NGO组织,广泛联络各界群众开展清除白色污染、推广垃圾分类、倡议减卡救树、呼吁绿色消费、组织植树造林等,对增进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这种种影响通过大众媒介、学校教育等方式向全社会渗透,而法律约束以及现实体察等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随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大众媒介日益成为宣传环境知识、传播环境信息的重要窗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日渐突出。自1993年起,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中宣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中央和30多个省市的750多家新闻单位积极参予了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各传播媒体在日常报道中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环境问题,为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监督作用,推动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上述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于1998年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显示,79%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获取环保信息的。⑤这种影响还将随着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环境意识与参与度的提高而更加显著。
学校教育通过系统的环境知识的灌输,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方面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1992年,国家环保局与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此后,各地中小学校开始尝试以渗透式教学的方法,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之中。目前,全国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普及率已有15个省市达到80%以上,21个省市的环保局与教育部门结合当地的环境特征,联合出版了中小学环境教育教学参考书。全国已出版中小学环境教育参考书53种,发行达600多万册,培训中小学教师62万多人次。
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环保意识的形成发生了积极的影响。零点调查1999年在11个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状态的调查结果显示,24岁以下年轻人群体对“环保问题”关注度明显较高。在上述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所作的联合调查中,专门对成人和少年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倾向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在“对世界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我国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中,少年均把“环境保护”排在第一位,而成人对“环境保护”的排序则居第四、第五;少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持错误观点的人数比例比成人低12个百分点,持正确观点的比例比成人高22个百分点;在公共场所处理废弃物中,少年选择符合环境道德要求行为的为37.8%,成人则为29.4%;与成人相比,少年更不愿意消极忍受噪声污染,选择采取积极行动,与厂方交涉者比成人高将近20个百分点。
在该项调查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70.3%的少年所具有的环保知识来自于学校课堂,学校教育成为他们获取环保知识的第一位来源。这有力地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环境意识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法律的制约也是促进环保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法律的强制手段严厉惩治和打击违反环境法津的行为,不仅可以使违法者正视环境问题,还可以对公众起到宣传和教育作用。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仅使违法者漠视法律,更加无视环境问题,还会使更多的人效尤。在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的联合调查中,高达86%的人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执法不严”和“不守法”,这样就难以形成遵守环境法规的良好社会氛围,也不利于环境意识的形成。除了严格执法而外,以法规的形式对人们与环境有关的具体行为作出规定,也可以使之在遵守法规的同时,增加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问题,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强化。
此外,人们对于环境现实的直接体察对环境意识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欧洲人的环保意识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带来的严重污染使他们感觉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也在于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种种恶果。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于1999年对南京市居民进行的千户问卷调查中,环境污染问题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排列第一,而人们对周围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满意度也位居其它问题之首。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高度关注的背后是他们对环境现状的严重不满。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公众更关注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以及政府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而对远离自己生活的环境问题,公众关注的程度较低。但这并不是说环境污染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将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让人们在环境显著恶化后,在失去了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之后,在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以后,才发现保护环境的重要,代价未免太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积极发挥大众传媒、学校教育以及法律手段在促进人们环保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使公众更具有未来的眼光,也使我们不致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联系人:彭经理
手机:16689690990
电话:16689690990
邮箱:fw@czjzfw.cn
地址:天宁区富邦商业广场1幢甲单元8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