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保意识源于对工业革命的反思,源于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源于人类新的地球观的形成。
1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一唤起了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在50年代末,用了4年的时间研究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杀虫剂造成污染危害情况的报告,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推出《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特别描述了有机氯农药污染使本来生机勃勃的春天都“寂静”了的可怕现实。书中写道:“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那儿有无数的小鸟飞来,洁净而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缚鱼的池塘。”然而现在,鸟儿都到哪儿去了?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有机抓农药不仅危及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在谈到有机抓农药对人类自身的危害时,卡逊说:“现在一个人从胎儿出生直到死亡,都注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产物,是当时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被现代化,被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寂静的春天》通过对污染物的迁移,变化的描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联系,成功地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提出“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合理的协调”关系。
进入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间题不仅包括污染问题,而且也包括生态问题、资源问题等;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个观点在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有明显的体现。《增长的极限》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作者认为:“人口、粮食生产、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还在继续增长。每年它们以数学家称为指数增长的模型增长着。现在几乎所有人类活动,从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扩大,都可以用指数增长曲线来表示。”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社会继续追求物质生产方面的既定目标,它最后会达到地球上的许多极限中的某一个极限,而后果将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崩溃和毁灭。因此,作者在该书的最后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状态”的设想。“全球均衡状态的最基本的定义是人口基本稳定,倾向于增加或者减少它们的力量也处于认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虽然这本书中所陈述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增长的极限》这部书当时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震撼却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围绕这部书中的一些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表明,这部书已经成为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在认真考虑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论点了。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加上社会舆论的广泛宣传,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物质上的享受,而开始渴望更高的有利于心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于是,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千百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逐渐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在此起彼伏的“环境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1970年4月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这一天,全美大约有150所高等院校和100所中小学举行了集会,一些著名人士在集会上发表了讲话。据估计,包括国会议员、工人、学生等,大约有3000万人走上街头,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群众运动,他们高举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标语牌,高喊环境保护口号,进行游行、演讲、宣传,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这次活动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有人评论说,“它是一个信号,暗示着人们对技术统治的危害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从此,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运动的开展,不仅广泛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从《只有一个地球》到《21世纪议程》一现代环保意识的确立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对推动世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只有一个地球》是在58个国家巧2位成员组成的通讯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由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主编完成的。巴巴拉·沃德是一位经济学家,雷内·杜博斯是一位生物学家,他们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且有58个国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的直接支持,《只有一个地球》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看法就是在归纳、总结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著而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正如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所说:这份报告的最大价值在于,“当人类活动对环境正在产生深远影响的时候,使世界上第一流的专家和思想家们,就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都能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知识和主张”。可以说,这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书中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探讨。书中始终将环境与发展结合在一起论述,在谈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作者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展中国家面临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政府,还应该注意到发达国家对抗污染设计和技术上的发展,对那些效果好、花钱少的方法,通过法令或合同使所有国内外新投资者采用这些技术……经过仔细的计划工作,当前的一部分工业增长以绕过工业化污染的原始阶段,而把新工艺设备纳入最初的整体设计之中”。最后,为了“人类的生存”,作者向人类发出了深情的呼吁:“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对于唯一的、美丽的、脆弱的行星—地球,培养出真挚的忠心的话,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是有希望长期生存于丰富多彩生活之中的。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严密的调节而供给了人类。尽管地球是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值得我们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倾注给它,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吗?”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这份报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的很多观点为这次会议所采纳。考虑到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这次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强调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宣言》警告说:“在现代,人类改造其环境的能力,如果明智地加以使用的话,就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地使用,这种能力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宣言》规定的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保护方面所应采用的共同观点和共同原则,成为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宣言,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很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填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事实却告诉我们,人类还没有完全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真正涵义,其行动过于缓慢,乃至赶不上环境不断恶化的速度,全球的环境恶化仍然有增无减。
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发现引发新一轮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这一轮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这一轮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小范围(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是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都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198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举行一次环境问题的首脑会议,以纪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并“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相互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奠定全球伙伴关系的基础,以确定地球的未来”。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会议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最高级别的一次国际会议,堪称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会议期间,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代表团国际组织代表、民间机构人士和新闻记进行了广泛参与。他们在讲话、发言或文章中,高举环保旗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日趋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物种锐减、臭氧层耗损、危险废物扩散和全球变暖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特别是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贫穷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困境。会议上,“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普遍批判,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走持续发展的之路,成为与会各国的共识和会议的基调。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一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环境保护思想的又一次革命。如果把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当成是环境保护史上第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是第二座里程碑。里约环发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以及《关于森林间题的原则声明》,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重申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并“怀着在各国、在社会各个关键性阶层和在人民之间开辟新的合作层面,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目标”,为“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面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就加强国际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有关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实施等27项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是环发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21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范围内实现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指导原则,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核心是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指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在会议期间开放签字,迄今已有160个国家和欧洲共同体正式签署。这些会议文件和公约对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正处于历史的抉择关头。我们可以继续实施现行的政策,保持着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在全世界各地增加贫困、饥饿、疾病和文盲;继续使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的生态系统恶化。不然的话,我们就得改变政策,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对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只有全球携手,才能求得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必须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待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以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联系人:彭经理
手机:16689690990
电话:16689690990
邮箱:fw@czjzfw.cn
地址:天宁区富邦商业广场1幢甲单元806室